【中国白酒网】4月26日,洋河股份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。报告期内,实现营业收入301.05亿元,同比增长18.7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3.78亿元,同比增长24.91%。同步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报显示,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0.46亿元,同比增长15.51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7.66亿元,同比增长15.66%。
初看之下,这份财报好像还不错,但是,财报发布当天,洋河股份股价却下跌1.05%。资本市场的冷淡反应,透露出洋河股份增长的背后,似乎仍存在不少隐忧。
首先,从“白酒老三”的竞争态势上来看,虽然洋河股份突破了300亿营收大关,但相比来势汹汹的山西汾酒,其领先优势正在持续缩小。
根据汾酒此前的预告,2022年洋河股份与山西汾酒在营收规模上相差41亿元左右,在净利润上相差15亿元左右。这一差距在2021年分别为53亿元、21亿元。可见,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,洋河股份的领先都在缩小。
其次,洋河股份在业绩增长的同时,现金流状况却在不断恶化。年报显示,2022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36.78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153.18亿元减少了116.4亿元,下滑幅度达76.19%。
对此,洋河股份表示,主要原因系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等减少,以及本期支付的各项税费等增加所致。
而与现金流相对应,洋河股份的存货不断走高。2020年末至2021年末,洋河股份的存货分别为148.53亿元、168.03亿元。到了2022年末,这一数字升至177.29亿元,达到历年新高。
而对于白酒企业来说,除了现金流、存货,合同负债余额也相当重要。根据一季报显示,洋河股份截至一季度末合同负债余额为69.7亿元,相比去年同期137.4亿元的合同负债大幅减少49%,近乎腰斩。
合同负债增长,意味着白酒企业一方在经销商面前更占优势。以“白酒老大”茅台为例,今年一季度合同负债是83.3亿元,最近三年均保持增长。
合同负债的下滑,反应出洋河股份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弱势,背后则是其品牌力的不振。
作为弥补,洋河股份就必须投入更多的销售费用,以此来保持业绩增长。2022年,洋河股份销售费用超过41亿元,相比之下,贵州茅台销售费用约33亿元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洋河股份在销售渠道方面存在的隐患。
对于2023年,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定下目标,要实现同比增长15%,即突破346亿元。这样的目标下,洋河股份要做的还有很多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