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收到一些家长的私信,都是关于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
丁丁妈妈“昨天丁丁回家,神神秘秘地把我拉进屋子,给看他手里的小汽车,我问他从哪里得来的,他说他是从幼儿园偷偷拿回来的的。这不就是偷东西吗?孩子这么小就会偷东西了,我该怎么办?”
琴琴妈妈说“昨天带琴琴去小伙伴家里玩,结果她把别人的芭比娃娃装进小书*,偷偷拿回来了,我问她为什么,她说她太喜欢了想让芭比陪她一起吃饭睡觉玩游戏。琴琴这样不是一次两次了,我头都大了,应该怎么办?”
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,家长的脑子里闪过的第一次个词语肯定是“偷”。
面对孩子“偷”东西,很多家长感到非常的崩溃,简直不敢相信,自己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“小偷”,到底应该如何纠正孩子的“偷窃”行为呢?
其实面对孩子“偷”东西,家长不必感到紧张,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,是幼稚年龄阶段的正常现象。
我们首先要搞清楚,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:
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,将0—3岁幼儿的行为看作无意识行为,4—7岁幼儿的行为看作有意识的行为。
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。
孩子在小班的时候,基本上是属于无意识的行为,他对于归属的概念并不清晰,孩子在幼儿园玩玩具,没有玩够,想继续玩怎么办,就选择拿回家。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是不对的。而是认为是很自然的行为。
而随着孩子长大,中大班的时候,这段时间如果发*拿玩具回家的行为,这个基本上就是属于有意识的行为了。当他喜欢一样东西,他已经开始产*占为己有的念头。
对于无意识的行为,家长不必上纲上线,严加斥责。而对于有意识的行为。家长应该如何做呢?
不正确的做法:
1、 给孩子贴上“偷”的标签
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拿回东西,就马上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“偷”,骂孩子是小偷,加以指责,甚至打骂,似乎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。你这些过激的反应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。孩子会感到特别的羞耻。给自己贴上“小偷”的标签,甚至自尊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打击。
孩子一旦认同“偷”的标签,他以后很容易继续发*偷东西的行为,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人,做出这种行为也是正常的。
2、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或者他人讨论
孩子是有自尊心的,你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讨论孩子拿回东西的事情,孩子会感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失去了自尊,会感到羞耻,很容易让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,唯唯诺诺。
3、 不要打骂孩子
你的打骂和过于激烈的反应,只会激发他们的对抗和报复心理,还会让孩子对自身产*深深的厌恶。
正确的做法:
1、 理解孩子
孩子对于没有见过的,或者是喜欢的东西,肯定会有十足的兴趣。
当成人见到心仪的物品时都想买回家,更何况孩子,只是孩子不懂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正确方式得到,是买还是借。他没有这个意识,他只知道我喜欢就要拿回来,不管别人是否同意。
所以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为,属于正常的心理范围。
2、 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告诫孩子
孩子行为对错,父母的价值观会给孩子提供标准,所以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。父母需要告诉孩子,哪怕是一针一线,也不应该拿别人的。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,用同理心能帮助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。
如果是幼儿园的物品
可以问孩子“如果你回不了家的,你是否伤心?害怕?想爸爸妈妈呢?玩具也是一样,幼儿园就是他的家,如何它回不了家了是不是很伤心,很害怕呢?”
如果是其他小朋友的物品
可以问孩子“如果你心爱的玩具不见了,你伤心吗?那其他小朋友发现自己的玩具不见了是不是也伤心呢?妈妈可以理解你想玩的心情,但是我们需要先和小朋友打招呼,看他是否同意,这样他就不用着急,不用担心了,对不对?“
4、和老师私下沟通
私下里和老师沟通一下孩子的行为,并让老师观察一下,孩子是否把物品归还原处。对于孩子归还的行为,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。
5、平时*活中,注意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
有的父母经常把孩子的衣服,玩具随便送人。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物权认识不清。建议家长在送人前,都要先问一下孩子的意见。这样孩子就知道赠予或索取都是需要别人的同意的。而不是任意拿走的。
6、告诉孩子要使用正确的方式
要让孩子学会借,告诉不可以不问自取,这是非常礼貌的事情。励他和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也很喜欢,想借的想法。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会来,其实并不可怕,作为家长只要放平心态,正确引导,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以很快得到纠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