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白酒和白兰地、伏特加、威士忌、朗姆酒、金酒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。中国的酿酒和中国的白酒历史最久远,在世界蒸馏酒史上有不可动摇的鼻祖地位。
谷物酿酒的起源
白酒最早产*于酿造酒的再加工,因此要谈白酒的起源还得从酿造酒说起。用谷物酿酒有可能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到商代已比较普及,在甲骨文、金文和一些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,但实物资料却异常稀有。
1973年,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遗址中曾发现过酿酒遗址,发现一座比较完整的酿酒作坊。房内出土了大量陶器,主要是盛器和容器,如瓮、大日缸、垒、尊、壶等,炊器中有“将军盔”,这是一种与酿酒十分有关的器皿。
据刘熙《释名•绎饮食篇》中记载“酒,酉也。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,酉字的上半部象是煮沸了的谷物发酵后冒起的饱沫,而下半部无疑是蒸煮甩的器皿,根据字的形象,这种器皿应是尖底器,和“将军盔”的型制相仿。这个“将军盔是酿酒的重要工具。这个酒字上面的两个“犄角”是提手,便于搬运,腹部大便于盛酒。妙就妙在底部是尖形,尖形放不稳,古代人也会知道此事,那么又为什么呈尖形呢?
现代的化学工厂,凡是静置沉淀的设备都是尖形底的,推论用现代的名词,“将军盔”应该称做加热杀菌沉淀器。黄酒酿出之后,加热杀菌可以延长保存期,加热后,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、淀粉、糊精等物凝集成絮状发*沉淀而沉集于器底,这样就能使酒澄清,或为过滤创造条件。器底越尖其效果越好,便于除渣。古代当然没有锅炉和二重锅加热,可能是将“将军盔”放置在架子上,用直火加热杀菌。在文献中指出:“将军盔”的外表和底部有烟熏痕迹。更加有助于这种推断。
酿酒用具的发展
《石门酒器五铭》中有云(烧器铭):“厚其耳,广其腹,厚故胜,广故蓄,绵薄任重”。似乎与“将军盔”有关。石门即今之石家庄,距藁城仅二十公里。将军盔同时出土一种陶质的漏斗形器物,型制和现代漏斗几乎无别。这样,一整套的酿酒用具基本具备了,有盛酒和储酒用的瓮、垒、尊、壶,置放酿酒原料用的大口缸;蒸煮原料用的加热杀菌沉淀器--“将军盔”;灌注酒浆用的漏斗等。
另外,在四件大口罐内还发现了李子、核桃、枣、草木樨、*等植物的种仁,其中大部分可能是用来酿酒的原料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还发现了大量灰白色似水锈状沉淀,经中国科学院微*物研究所初步鉴定,这些粉末是人工培殖的酵母。但由于年代久远,酵母中的菌类已死亡,仅存部分酵母残壳。这8.5公斤灰白色粉末,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酒曲实物。这样,在这个酿酒作坊中,一整套酿酒用具基本上具备了。也有学者据此认为,“十四号房屋”,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酿酒作坊。
酿酒技术的发展
用曲酿酒是我国特有的酿酒技术,欧洲到19世纪90年代才从中国的酒曲中分离出毛霉,建立由淀粉发酵的酒精制作技术。《尚书•说命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若作酒醴,尔惟曲蘖”,意指要酿酒,首先要学会制造曲蘖。在上古时代,曲蘖指发霉的谷粒,即酒曲。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,曲蘖分化为曲(发霉谷物)、蘖(发芽谷物),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被称为醴和酒。
宋朝时期,酿酒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不但设置了专门掌管酿酒的官职,如“酒正”、“酒人”、“浆人”、“大酋”等,对酿酒的要点也作了经验总结。《礼记•月令仲冬》中便有记述:“仲冬之月,乃令大酋,秫稻必齐,麹蘖必时,湛?必洁,水泉必香,陶器必良,火齐必得,兼用六物,大酋监之,无有差贷”。这些要点即使从现代的酿酒工艺要求来看也是较为全面的,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。
白酒的历史
古代所谓白酒,多是指黄酒中呈白色的一种。现在的白酒从前叫烧酒,亦称老白干、烧刀子,而称烧酒为白酒,是解放以后的事。
东汉许慎所著《说文》(公元100年):“白酒曰醝,厚酒曰醑”。何剡《酒尔雅》:醥清酒也,醠浊酒也,酉善苦酒也,醍红酒也,醽绿酒也,醝白酒也”。梁武帝诗云:“金杯盛白酒”,这个白酒可能不是现代的蒸馏酒,即醝,乃黄酒中之白者也。直至唐代窦革《酒谱》也说白酒为醝。
贾思鳃著《齐民要术》<530^-550年)粱米酒法;“十日便好熟,押出酒色漂漂,与银光一体”。可能是黄酒中之清酒。宋朱翼中《北山酒经》1117年)煮酒:“自酒须泼得法,然后煮”。从这些例子来着,古代酒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。
中国白酒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,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