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后面长疙瘩可能与淋巴结肿大、皮脂腺囊肿或毛囊炎有关,常见诱因*括感染、局部*或皮肤病变。处理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抗感染治疗、局部护理或手术切除。
1. 淋巴结肿大是耳后疙瘩的常见原因,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。感冒、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可导致耳后淋巴结反应性增*,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无痛性肿块。结核杆菌感染可能引起长期不消的硬结,伴随低热、盗汗。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,细菌感染使用阿莫西林、头孢克肟等抗*素,病毒感染则需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配合休息。
2. 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形成,触诊有弹性感,可能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。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,直径小于1cm的囊肿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。较大囊肿需门诊行切除术,术后定期换药预防复发。日常选用温和洗面奶清洁耳后皮肤,油性肤质者每周用硫磺皂清洗两次。
3. 毛囊炎表现为红色丘疹伴脓头,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关。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或碘伏消毒,避免抓挠导致感染扩散。反复发作需检查血糖,糖尿病患者更易发*皮肤感染。枕巾应每周高温烫洗,男性剃发时注意消毒理发器具。
4. 其他少见情况*括脂肪瘤、纤维瘤等良性肿瘤,质地柔软且*长缓慢。若肿块持续增大超过2cm、质地坚硬或固定不活动,需超声检查排除恶性肿瘤。瘢痕体质者耳部外伤后可能形成瘢痕疙瘩,早期注射曲安奈德可抑制增*。
耳后疙瘩持续两周不消退或伴随发热、体重下降时需尽早就诊。日常避免佩戴过紧眼镜架或频繁掏耳*皮肤,洗头后及时擦干耳后褶皱部位。突发红肿疼痛可冷敷缓解,自行破溃的脓肿需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二次感染。